发布日期:2025-02-18 16:43 点击次数:165 |
“完善期货市场制度供给更好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股票配资指南
编者按:近年来,大商所立足服务相关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跟踪产业发展变化,通过完善交易、结算、交割等相关制度,推动期货市场制度安排持续贴合现货实际和产业需求,为产业企业便利参与期货市场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市场功能发挥和产业参与度的提升。即日起,本报推出“完善期货市场制度供给更好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回顾近五年来大商所在交易、结算、交割方面的制度和服务创新,敬请关注。
期货市场作为高度组织化的市场,与现货市场相比,交易制度更为复杂和严格,并且需要跟随现货市场变化不断完善,从而为参与者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保证功能得到有效发挥。2020年以来,大商所深入践行期货市场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以专业所长服务实体所需,立足于更好满足实体企业风险管理需求,深挖产业客户参与期货的堵点、难点,动态优化交易制度,以更好制度供给促进产业客户服务能力提升和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
优化交易机制,为产业客户参与期货市场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
市场的关切和需要是制度优化的起点,也是实践前行的动力。
2023年5月26日开始,大商所对开设夜盘交易的品种在日盘第一小节前增加一次集合竞价。回顾实施优化的背景,期货日报记者注意到,夜盘交易品种在夜盘交易暂停期间,存在因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价格大幅波动的隔夜风险,因此交易者希望交易所能够在日盘前增加报撤单机会。
针对市场需求,夜盘交易品种增加日盘集合竞价后,夜盘交易阶段未成交的申报单(套利单除外)将自动参与日盘集合竞价,交易者也可以在日盘集合竞价的报单阶段,对夜盘交易阶段未成交的申报单进行撤单。这一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期货合约价格连续性,有助于减少价格跳空,更好地维护了期货市场公平性和平稳运行态势,为产业客户参与期货市场提供了更好的市场环境。
立足于维护市场公平,大商所深入研究交易制度,主动寻找优化点,持续为交易者提供更好的制度供给,切实保护交易者利益。
为简化产业客户等交易主体操作,避免因忘记或来不及撤单造成的风险,大商所2024年3月上线了只在本交易小节有效,本小节结束后未成交部分立即撤销的小节有效指令属性业务(GIS),将相关交易指令的有效时间精确到小节,这是国内期货交易所首次推出时间维度的指令属性。业务上线近一年来,便利了交易者精细化管理交易指令的持续时间,规避在小节之间行情发生较大变化时面临的风险,有效起到了保护交易者的作用,得到了交易者的广泛认可。
艾地盟(上海)管理有限公司粮谷贸易总监李小宇表示,产业客户经常需要处理现货经营等方面的事务,在交易过程中很难做到实时盯盘,大商所上线的小节有效指令属性业务为产业客户提供了操作便利,切实解决了产业客户参与期货的一个难题,为产业客户办了实事。
优化期转现业务,更好满足产业客户的个性化风险管理需求
期转现在国内期货市场首先作为一种交割方式出现。为满足参与交割的产业企业对交割时间、地点和货品质量的个性化需求,国内期货交易所在传统一次性交割的基础上较早推出了期转现交割方式——持有反向持仓的实体企业在标准化期货交割开始前,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就货物品质、交货地点和提货时间等信息达成一致,完成实物交收和期货平仓,规避期货交割配对不确定风险。
实际上,企业对个性化风险管理、期现同步交易的需求不止局限在交割环节。作为现货贸易伙伴,企业可以通过期转现便利地完成基差点价和基差整体头寸交付。特别是近几年,企业套期保值操作和基差贸易业务量不断增多,对丰富期转现交易应用场景、高效实现期现同步交易的需求更为迫切。
基于此,2023年大商所对已有的期转现业务进行了优化,将期转现确定为一种交易方式,即支持期货端双方协议开仓、平仓,也可以实现一方开仓、一方平仓,大大拓展了应用场景,进一步打通了标准化期货服务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堵点。
为支持上述期转现交易业务落地,2023年9月,大商所上线了期转现平台,为参与期转现交易的企业提供业务申请、交易达成、资金结算等一站式服务。平台上市一年多来,产业企业积极参与、品种应用广泛、市场规模稳步提升。2024年平台实现期货交易近12万手,涉及现货交易118万吨,价值46亿元。
物产中大化工集团产业研究部主管欧阳帆告诉记者,在传统基差贸易中,买卖双方由于线下沟通及操作不及时,常常出现错过点价价格的情况。通过大商所期转现交易,企业可以主动在期货盘面买入建仓,随后与客户以协商的方式在平台同步完成期货头寸开平以及点价、套保,避免了点价滑点,提高了交易效率。
市场人士表示,通过期转现交易方式,期货市场可以更好地满足产业企业个性化的交收需求,促进更多非期货标准品进入期货市场体系,扩大期货市场交割资源范围,便利现货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统筹运用期现货市场制订经营计划和管理风险,不断增强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流通领域的有效联系,提高大宗商品市场流通效能,进而有助于提升整体经济运行质效。
优化期权相关制度,持续提升期权工具服务产业客户的能力
在豆粕期权、玉米期权上市初期,为严控市场风险,大商所设置了较为严格的最大下单数量。随着市场逐步发展成熟,关于调整豆粕期权、玉米期权最大下单数量的呼声日渐增加。为更好地满足产业客户需求,结合市场交易运行情况,2023年7月,大商所将豆粕期权、玉米期权最大下单数量分别调整为1000手、2000手,使期权品种与标的期货的最大下单数量保持一致,便利产业客户利用期货和期权协同管理风险,这一举措得到了产业客户的一致好评,期权市场参与度明显上升。截至2024年年底,豆粕期权、玉米期权参与交易客户数分别同比上升105%、49%。
作为国内第一家推出商品期权的交易所,大商所始终密切跟踪期权市场变化,立足市场实际,动态推进合约规则优化调整,提升期权工具的产业服务水平。
为促进期权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更好地满足产业客户利用期权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需求,2023年11月,大商所发布公告,将豆粕、玉米、铁矿石等13个已上市品种期权合约的“最后交易日”,由“标的期货合约交割月份前一个月(下称交割月前月)的第5个交易日”延后至“标的期货合约交割月份前一个月的第12个交易日”,自各品种2501合约月份期权开始实施。2024年12月17日,2501合约月份期权迎来最后交易日。
行业专家表示,通过延后期权合约最后交易日,一方面,使期权合约尽可能长地覆盖标的期货合约周期,进一步靠近标的期货合约到期月份,更好发挥期权合约管理标的期货合约波动性风险的功能,同时与标的期货形成合力,为市场提供丰富的组合策略和灵活的套保方式;另一方面,增加了期权工具在近月月份的交易时长,由于交割月前月为近月期货合约减仓的主要时间段,在此期间市场可以利用期权对标的期货波动进行保护,最后交易日延后以后可更好满足产业企业在临近交割月的期权套保需求,与企业近月风险管理需求更加匹配。
中基宁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大商所延后期权最后交易日,可以提高企业现货采销时间和套期保值灵活性,为企业提供更长时间段保护;同时,能够扩大价格波动的风险管理覆盖范围,为期货和期权移仓换月留出充足时间,同时减少移仓换月带来的基差波动风险。
除了扩大期权最大下单手数、延后期权合约最后交易日以外,优化调整期权合约挂牌规则也是近年来产业客户较为集中的诉求。
2017年豆粕期权上市后,大商所在所有期权合约采用相同行权价格间距的挂牌方式,对期权市场平稳起步和功能发挥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随着期权市场的不断发展,实体企业利用期权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产业企业对期权近月合约的流动性需求不断增强。2024年6月,大商所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响应产业企业需求,对期权合约挂牌规则进行优化调整,按照“近密远疏”原则挂牌,即对近月期权合约按照较窄的行权价格间距挂牌,对远月期权合约按照较宽的行权价格间距挂牌。
产业客户表示,“近密远疏”的期权挂牌方式有利于流动性进一步向近月合约聚集,也保留了远月合约的市场供给,可以更好匹配、满足产业企业不同期限的现货贸易风险管理需求,在当前期权品种持续丰富的阶段,可以更有效提升期权市场运行质量,更充分发挥期权市场风险管理功能。
为更好满足产业客户的风险管理需求,降低其参与套保的资金成本,2024年12月20日,大商所发布公告,以豆粕和玉米期权品种为试点,适时推出系列期权合约,将两个品种的到期月份均补齐到12个。
“推出系列期权,对更好满足产业企业风险管理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浙商期货农产品首席分析师向博表示,挂牌系列期权合约是对期权市场期限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可以方便企业选择与现货贸易时间窗口更匹配的期权合约套期保值,满足产业连续稳定的风险管理需求,同时降低其参与期权套保的资金成本。
工欲善其事股票配资指南,必先利其器。“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有针对性地补短板、转方式、强弱项”……《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做好期货市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市场需要,完善制度供给,将为期货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